您所在的位置: 主页 > 医药新闻 > 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健康龙江2030”规划》的通知

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健康龙江2030”规划》的通知

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健康龙江2030”规划》的通知
来源: 黑龙江日报
各市(地)委和人民政府(行署),省委各部委,省直各单位:
  现将《“健康龙江2030”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黑龙江省委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
  2017年1月23日
 
健康龙江2030”规划(全文)
  按照“健康中国”建设总体部署,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结合我省实际,深入推进“健康龙江”建设,制定本规划。
  前言
  发展环境。健康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类一切活动最重要的价值取向。健康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健康已成为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因素。“健康就是财富”。面对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经济转型发展将更加依赖于劳动者健康素质提高等要素瓶颈的突破。发展卫生健康事业,不断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将有力地保障人力资本的不断增长,进而形成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源动力”。
  推进“健康龙江”建设,是巩固我省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保障,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更是提升全省居民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与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从现在起到2030年,是推进“健康龙江”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各级党委和政府将更加注重健康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重视健康对劳动生产率、消费倾向的影响。以人口健康促进经济增长,作为一种既稳增长又调结构,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战略选择,符合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现实基础。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健康龙江行动”,卫生与健康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人群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全省人均期望寿命提高到76.59岁,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9.3/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到8.82‰,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到10.86‰。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位居全国中上游。
  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通过政府加大投入、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整合优化各类资源,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服务网络已经形成,医疗服务可及性进一步增强。全省法定传染病发病率逐年下降,慢性病防治策略深入实施,地方病防治成果进一步巩固。认真贯彻实施“一法两纲”,影响妇女儿童健康的重点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十二五”期间各级党委和政府投入卫生计生事业资金总量达到1038.45亿元,比“十一五”期间增长了245%;投资基本建设项目4222个,总投资89.2亿元。2015年年末,全省地方卫生计生部门固定资产达到2984749.5万元,比2010年年末增长24.66%。全省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到20747个,实有床位达到211637张。每千人口床位数达到5.38张,每千人口医生数达到2.17人、护士数达到2.3人。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红利不断惠及群众。完善职工医保,扩大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覆盖面,建立大病保险制度、疾病应急救治制度,健全医疗救助制度,形成了覆盖城乡、相互衔接、多层次的基本医疗保障网。加强农村三级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不断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补助经费由15元提高到40元,服务项目由9类21项增加到12类45项。基本药物制度基本建立,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基本完成。稳妥推进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省150个县级公立医院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同步实施管理、人事、补偿机制等综合改革,体制改革运行新机制初步建立。
  健康环境得到改善。全民健身基础设施数量成倍增长,全民健身活动持续发展。全省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取得突出效果。全省大气、水、土壤三大行动计划深入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下降。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不断强化,职业病防治和职业安全防护得到加强,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率明显下降。
  面临形势。我省地处高纬度地区,冬季漫长寒冷,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从行为和生活方式来看,群众健康知识知晓率偏低,“管不住嘴、迈不开腿”,高盐、高油、奢肉、奢酒现象严重,不健康生活方式比较普遍,快节奏的生活、高强度的工作导致心理问题激增。从疾病谱变化看,传染病防治任务依然艰巨,慢性病综合防控问题日益严重,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发病率均居全国前列,慢性病已占我省疾病总负担的70%以上。从健康环境看,生态环境污染、食品药品安全、饮水安全、职业安全等问题仍然突出,生产安全事故屡有发生。从服务供给看,卫生与健康服务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供给主体相对单一、基层服务能力薄弱等问题比较突出,深层次体制机制矛盾尚需破解。这些都需要从战略层面统筹解决关系健康的重大和长远问题。
  第一篇总体战略
  第一章指导思想
  深入推进“健康龙江”建设,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持续贯彻落实对我省两次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新形势下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依靠改革创新,加快转变卫生与健康发展方式,将全省卫生与健康工作主动融入包括省委省政府“五大规划”、“中蒙俄经济走廊”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等所有中心任务。针对影响全省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力求通过实施20项健康行动,优化健康资源配置,推进健康强省战略,开创“健康龙江”新格局。全省上下,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针对全人群,围绕全生命周期,将健康政策融入全局,将健康服务贯穿全程,将健康福祉惠及全民,全力推进“健康龙江”建设,引领、指导和推动我省卫生与健康事业加快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
  第二章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健康发展。坚持以人的健康为本,把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立足省情,以健康需求和解决人民群众主要健康问题为导向,将促进健康的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全过程,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快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实现健康经济社会良性协调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多元发展。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人才、科技和信息驱动为主导,强化要素支撑,尽快形成具有龙江特色、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坚持政府主导,切实落实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责任,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促进有序竞争,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卫生与健康服务需求。
  ——坚持把握规律,科学发展。科学把握健康领域发展规律,加强全行业监管与属地化管理,统筹城乡、区域资源配置,统筹当前与长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转变服务模式,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健康服务发展转型升级,提升健康服务水平。
  ——坚持公平公正,均衡发展。重心下沉,加大对农村和基层卫生与健康事业投入,新增卫生与健康资源重点向农村、基层和贫困地区倾斜,推动健康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逐步缩小城乡、地区、人群间基本健康服务和健康水平的差异,实现全民健康覆盖,促进社会公平,增强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整体性和均衡性。
  第三章发展目标
  从现在起到2030年,推进“健康龙江”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实现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的全民健康。要广泛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全民共建“健康龙江”,人人共享“健康龙江”。通过推进“健康龙江”建设,近期到2020年实现全省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健康素养水平持续提高,健康行为普遍养成,影响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基本体育健身服务,森林旅游、北药种植等优质资源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到2030年,基本实现健康公平,促进全民健康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健康领域发展更加协调,健康服务质量和健康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结构合理的健康产业繁荣发展,主要健康指标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到2030年具体实现以下目标:
  ——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人民身体素质明显增强,203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6岁,人均健康预期寿命显著提高。
  ——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全民健康素养大幅提高,健康生活方式得到全面普及,有利于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基本形成,食品药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消除一批重大疾病危害。
  ——健康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健康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健康科技创新整体实力不断攀升,健康服务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
  ——健康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在全省范围建成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健康产业集聚区,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社会资本举办的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服务量占比显著提高,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得到有效满足。
  ——促进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有利于健康的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健全,健康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见附表)
  第二篇重点任务
  第一章人口素质提升行动
  第一节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
  推进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加强人口变动情况统计与调查,强化人口信息搜集、储存、整理、应用和发布工作。通过建立人口安全信息观测点,定期分析人口安全指标,报告人口安全状况,提出人口安全防范措施,科学判断出生人口变动趋势。建立“人口安全预警机制”。强调从生育控制向更深、更广的人口发展领域扩展,注重探讨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涉及的各种复杂的相互关系。通过对人口发展定量分析和应用性研究,为各项经济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基础的、实证的依据及对策,推动人口发展规划、政策、制度的研究和制定,实现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内部要素的均衡发展,推动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着力关注全省尤其是边境地区人口安全,积极实施“人口聚集工程”,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和人口发展功能区规划,加大边境地区村屯和乡镇合并力度,通过土地流转、整合社会资源、生态移民、调整社会公共产品供给方式等途径,引导人口向市(地)、县(市、区)所在地聚集,推进人口与经济在聚集点上发展,产生人口经济的集聚效应。
  第二节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
  改革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方式。围绕全人口和生命全周期,按照早期介入、提前干预的原则,推进人口全周期服务。针对人口发展不同时期的生理心理特点,系统开展婴幼儿期、青春期、育龄期、育龄后期、老年期心理和生理健康干预和促进行动,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更加注重服务家庭,构建以生育支持、幼儿养育、青少年发展、老人赡养、病残照料为主题的家庭发展政策框架,引导群众负责任、有计划的生育。
  完善有利于人口均衡发展的政策体系。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子女的政策,引导广大群众按政策实行计划生育,针对我省人口发展趋势,不断完善生育政策。
  坚持和完善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健全人口与发展的综合决策体制机制,完善宣传倡导、依法管理、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计划生育长效工作机制。完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政策,加大再生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保障力度。完善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特别扶助制度,实行奖励扶助金标准动态调整。
  继续开展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推动清理涉及社会性别歧视的政策,组织实施促进出生人口性别平衡的政策措施,保持出生人口性别比平衡,促进社会性别平等。继续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和“圆梦女孩志愿行动”,提高社会性别平等意识。完善和落实胎儿性别鉴定和人工终止妊娠登记、孕产期全程服务管理等工作制度,依法严厉打击“两非”行为。完善出生统计监测体系,以出生医学证明和住院分娩为切入点,全面实施出生实名登记制度,建立部门间出生人口信息收集和共享机制。强化区域协作和重点区域的治理,在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偏高的连片地区,建立区域协查制度。在重点区域探索建立跨地区出生人口信息共享制度和出生性别监测预警机制。到2030年,全省出生人口性别比实现自然平衡。
  第三节大力实施优生促进工程
  建立健全三级出生缺陷综合防治体系,做到婚前医学检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产前筛查、产前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出生缺陷儿救治等工作相互衔接,打造出生缺陷综合防控体系。强化婚前医学健康检查。加强政策引导和宣传倡导,引导适龄青年自觉参加婚前医学检查,逐步提高婚检率。推进实施城乡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逐步将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纳入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实现婚前医学检查项目城乡居民全覆盖。建立健全产前筛查网络和新生儿疾病筛查网络,强化产前筛查技术服务和管理,推广和拓展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推广叶酸免费增补项目,逐步将免费增补范围向城镇拓展。完善出生缺陷儿康复与救治体系,提高出生缺陷儿的医疗保障水平。
  到2030年,将婚前医学检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叶酸增补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
  第二章健康知识传播行动
  第一节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
  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作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全省上下要大力开展健康素养促进工作,要从基本健康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三个维度提出居民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建立健全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建立健全以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为主导,健康宣传教育机构为龙头,城乡基层卫生计生机构为基础,包括医院和其他卫生计生机构、机关、学校、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在内的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体系。不断加强健康教育专业人员能力建设,依托社区、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建立健康教育场所和基地,完善工作网络。要以健康素养促进为核心,开展包括学龄前儿童、老年人在内的各年龄段居民的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健康科学知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健康文化,移风易俗,培育良好的卫生习惯。
  引导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培育与公民道德建设相结合,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理念,启动以“和谐我生活,健康龙江人”为主题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第二阶段活动,确保实现以县(市、区)为单位的全覆盖。强化家庭和高危个体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及干预,开展健康体重、健康口腔、健康骨骼等专项行动,使全民健康素养不断提升、健康技能不断普及、健康行动不断推广。开展示范创建和支持性环境建设,鼓励并支持个人及集体开发和推广简便易行的,促进健康生活的适宜技术和用品。
  健全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监测系统。针对影响我省群众健康的主要因素和问题,建立健康知识和技能核心信息发布制度,完善信息发布平台,加强监督管理,及时监测纠正虚假错误信息。建立居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传播资源库,打造数字化的健康传播平台。建立健全覆盖全省的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监测系统,保证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加强健康素养理论研究,分析不同人群和重点问题健康素养现状和影响因素,提高监测结果的应用。
  加大健康宣传力度。开展“三个一”健康宣传活动。省内主要媒体包括新媒体,围绕“健康龙江”建设打造《健康龙江直播室》等一批具有龙江特色、国内领先水平的全媒体健康品牌节目,积极策划播发公益广告、开展公益性媒体活动,广泛传播健康知识,大力宣传“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成果。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建立一支权威的健康科普专家队伍,针对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贫困人口等重点人群,深入农村、社区、学校(幼儿园)、企业、家庭,广泛开展基本医疗、科学健身、营养膳食、健康行为和中医养生等各类健康巡讲活动,引导居民全面提升健康素养。建设一个“健康龙江”建设线下宣传推广网络,以龙江有线电视网络营业厅等国有服务网点为载体,开展线下健康知识宣传和“健康龙江”建设推广活动。
  第二节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
  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课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提升学校卫生工作整体水平。
  健全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校,要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完善健康教育领导机构,及时制定年度健康教育专项工作,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健全学校健康教育模式。义务教育阶段按照国家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有关要求,将健康知识纳入中小学校生命教育课中,做到教师、教材、教案、课时、考核“五落实”。培养青少年树立健康意识,坚持健康知识传授与健康技能传授并重的原则,突出重点、循序渐进,不断强化和促进青少年健康知识的掌握和健康技能的提高。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采取知识讲座、必修课等形式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构建学科教学与专题教育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经常性教育与集中宣传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通过班会、板报、墙报、校园网络、微信等形式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加大对学生常见病和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严格执行学校疾病信息报告制度,建立健全传染病预防工作长效机制,做好学生体质健康指导工作。
  健全健康教育师资培养机制。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配备专兼职保健教师。对健康教育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加强健康教育的教学研究,将健康教育纳入体育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内容。
  第三章健康行为养成行动
  第一节做好营养改善工作
  针对主要营养问题和重点人群,以提高居民营养健康水平、降低营养相关疾病风险为目标,重点解决微量营养素缺乏、部分人群油脂摄入过多等问题,逐步解决居民营养不足与过剩并存问题。
  推进健康饮食文化建设。贯彻落实国民营养计划,借助居民膳食指南,全面普及膳食营养知识,引导居民形成科学的膳食习惯,指导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作出有益健康的饮食选择和行为改变,开展示范健康食堂和健康餐厅建设。引导食品加工企业改进生产工艺,推动实施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鼓励食品销售企业开设健康食品专柜,引导消费者选择健康食品。
  建立健全居民营养监测制度。定期开展居民营养监测和食物消费调查工作,分析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及不同性别居民主要食物品种消费量、营养素摄入量、膳食结构现况及变化趋势,定期发布全省居民营养健康与食物消费状况报告,引导居民改善食物与营养状况。深入开展食物(农产品、食品)营养功能评价研究。
  强化营养干预。针对隐性饥饿落实相应对策,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实施营养干预,重视临床营养干预工作。开展对学校、幼儿园、养老机构等营养健康工作的指导,改善贫困地区学校、幼儿园就餐环境,加强儿童、青少年营养膳食管理,推进营养配餐工作。在全省范围组织开展全民“三减”行动,即减盐、减油、减糖行动,通过选择低盐食物、指导适宜人群科学使用低钠盐、选择有利于健康的烹调方法、减少吃高糖食物的次数等干预手段,实现减盐、减油、减糖,达到降低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骨质疏松、糖尿病、肥胖等发生风险的目的。力争到2030年,全省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烹调用油量和添加糖摄入量均降低20%。
  到2030年,居民营养知识素养明显提高,营养缺乏疾病发生率显著下降,居民超重、肥胖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
  第二节推进控烟限酒工作
  充分认识烟草危害和控烟的重要意义,树立科学、文明、健康的饮酒观念,加快推进控烟限酒工作。
  继续加大控烟力度。大力宣传和履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加强烟草危害和控烟宣传教育,在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推行全面禁烟。领导干部要带头在公共场所禁烟,党政机关率先实现室内无烟目标,各级党政机关公务活动中也要严格实行“无烟化”,全面开展无烟机关、无烟学校、无烟医院、无烟餐厅、无烟家庭创建活动。强化公共场所控烟监督执法,强化戒烟服务,营造全面控烟的社会氛围。到2030年,实现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降低到20%。
  倡导科学适量饮酒。加强限酒健康教育,针对我省公众饮酒习惯,倡导合理、适量、科学饮酒,特别是冬季、节假日以及各种民间重大活动,坚决杜绝过量饮酒行为。各级领导干部要从自身做起,发挥带头和表率作用,各级政府、各行各业出台限制过量饮酒规定。适时开展有害使用酒精监测。
  第三节营造心理健康氛围
  以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为导向,以关注重点人群心理健康、预防和早期识别心理行为问题为基础,以普及专业化心理健康服务为手段,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和社会心理疏导、危机干预机制,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登记和救治救助管理,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提高全民心理素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各部门各行业心理健康服务网络。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要逐步开设临床心理相关科室,为精神障碍患者和有需求人员提供规范的心理健康服务。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机制,搭建基层心理健康服务平台。教育部门要加大应用型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培养力度。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心理咨询师的考核评价指导,完善职称评审工作,畅通晋升渠道。卫生计生部门要加强心理治疗师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加大全民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力度,提升心理健康素养。发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促进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将修身立德、孝悌友爱、邻里和睦、互助共济纳入村规民约和社区文化建设内容。充分利用“世界精神卫生日”,广泛开展社会性心理健康宣传。创新科普宣传方式,广泛运用门户网站、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等平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传播。培育良好社会心态,推动形成安定和谐的社会氛围。
  全面提高精神卫生服务能力。增加和优化区域精神卫生床位配置,提升基层精神卫生服务能力。要将抑郁症、儿童孤独症、老年痴呆症等常见精神障碍作为工作重点,关注妇女、儿童、老年人、职业人群的心理行为问题,探索适合本地区实际的常见精神障碍防治模式,加大对重点人群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力度。推进严重精神障碍救治救助,继续做好登记报告,按照“应治尽治、应管尽管、应收尽收”要求做好患者服务管理,积极推行“病重治疗在医院,康复管理在社区”服务模式,逐步实现所有贫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获得免费救治。设有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市(地)、县(市),全部开通心理援助热线。将心理援助内容纳入地方各级政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分级组建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定期开展培训和演练,发生突发事件后及时组织开展心理援助。到2030年,常见精神障碍防治和心理行为问题识别干预水平显著提高。
  第四节远离毒品和不安全性行为
  远离毒品。多途径、多渠道开展禁毒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民拒绝毒品、珍惜健康、尊重生命的意识和识毒、拒毒、防毒、戒毒的能力。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戒毒、综合矫治、关怀救助”的原则,采取自愿戒毒、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社区康复等多种措施,建立戒毒治疗、康复指导、救助服务功能兼备的工作体系。以戒毒医疗服务需求为导向,加快推进戒毒医疗服务机构建设,确保戒毒医疗机构设置与医疗服务能力、戒毒服务需求相一致,力求早发现、早治疗成瘾者。加强戒毒药物维持治疗与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社区康复的衔接。建立集生理脱毒、心理康复、就业扶持、回归社会于一体的戒毒康复模式,最大限度减少毒品社会危害。
  减少不安全性行为。强化社会综合治理,以青少年、育龄妇女及流动人群为重点,依托学校、社区和家庭,通过开展性道德教育、生殖健康教育,显著提高对安全性行为的自觉意识。通过指导控制性活跃度、延迟首次性行为、减少性伴变动、使用避孕用品等干预手段,加强对性传播高危行为人群的综合干预,减少意外妊娠和性相关疾病传播。
  第四章全民健身普及行动
  第一节构建标准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健全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坚持全民健身服务能力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的原则,构建标准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保障标准、业务标准、技术标准和评价标准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基层组织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创新完善与当地实际相结合的基层全民健身组织,扶持和引导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形成遍布城乡、组织有序、开展活跃的社会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提升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城乡均等、区域均等和人群均等水平。全省各级枢纽性体育社会组织逐步完善,省、市、县三级体育总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老年人体协全覆盖,带动各级各类单项、行业和人群体育组织建设。逐步形成架构清晰、类型多样、服务多元、竞争有序的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新局面。
  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公共设施。全民健身公共体育设施基本覆盖全省城乡,因地制宜地加强健身步道、骑行道、全民健身中心、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等场地设施建设。逐步增加公园、绿地、广场的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并在全省建成一批功能完善、能承接高水平竞赛和大型群众体育活动的公共体育场馆和设施。推行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确保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和符合开放条件的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全部向社会开放。逐步实现行政村健身社区全覆盖。到2030年,基本建成县、乡、村三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低于2.3平方米,在城镇社区实现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
  第二节推动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
  建立完善群众竞赛体系。大力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扶持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积极打造具有龙江特色,有影响力、品牌性群众体育活动,开展好“赏冰乐雪”“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挑战日”和“全民冰雪活动日”等大型主题全民健身活动,打造“黑龙江马拉松系列赛”“穿越大小兴安岭健康亲子行国际徒步大会”“舞动龙江”等大型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活动,扩大我省全民健身活动的影响力,形成广泛性、多样性和上下联动的长效机制。鼓励单位为职工健身创造条件,定期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学生运动会和职工运动会等。创新适合不同人群参加的区域性、行业性等大型群众体育竞赛体系,健全和完善每4年举行一次的省全民健身运动会、省民运会、省残运会等竞赛制度,发挥其推动群众体育活动开展的引领作用。
  推动全民健身生活化。继续制定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加强对有关部门、各类社会团体、行业体协、单项体育协会和基层体育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指导,扩大职工体育、学校体育、社区和农村体育、老年人体育、少数民族体育、伤残人体育等不同人群日常体育健身活动覆盖面。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健身活动,组织创编、推广新优健身项目。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创建全省全民健身示范乡镇、村、社区活动,发展群众健身休闲活动,丰富和完善全民健身体系。
  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形成一支覆盖城乡、规模合理、结构科学、服务优良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提高向社会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服务能力。依托省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和省级体育行业特有职业国家资质从业人员协会,推动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规范化建设,实现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的规范化管理和培训工作的制度化。
  第三节加强非医疗健康干预
  切实发挥科技、人才在运动健康创新发展中的作用,采取系统措施,统筹推进各项工作,使科学健身成为全民健康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促进“体医融合”。促进体育与医学融合发展,在降低慢性病发病率、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减少医疗费用等方面发挥显著作用。积极推广国家发布的体育健身活动指南,建立完善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处方库。将健康教育、医学检查、体适能测评、体质与健康监测和运动管理有机融合,构建“大体育、大健康”的全民健身发展格局。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开设专门的运动指导科室,进行慢性病预防、质量和康复的指导,探索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和慢性病预防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强化全民健身科技创新。围绕生命全周期和健康全过程,运用生物、纳米、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科学技术,对传统体育、养生气功理论和经验、中医理论、近现代国内国外的体育健身、积极健康、防止疾病的相关方法进行课题研究,形成指导各类人群的健身健康科学指导方案体系。加强全民健身科技创新平台和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站点建设。开展国民体质测试,完善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开发应用国民体质健康监测大数据,开展运动风险评估,定期发布国民体质监测报告,免费为城乡居民提供体质测定、健身指导和运动能力评定。引导社会资本开发新型运动康复装备、运动健身指导技术装备、可穿戴式运动设备等新型装备,促进科学健身。
  第四节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
  制定实施青少年、妇女、老年人、职业群体、残疾人等体质健康干预计划。广泛开展适合青少年、妇女、老年人、职业群体、残疾人等不同人群的全民健身活动。
  促进青少年体育活动。全面贯彻落实国家青少年体质健康干预计划,推广青少年运动处方。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创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活动场所。加大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力度,强化同质竞赛,积极发挥“青少年阳光体育大会”“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三大球进校园”等青少年体育品牌活动的示范引领作用,使青少年提升身体素质、掌握运动技能、培养锻炼兴趣。加强学校体育教育,推进青少年科学健身指导,全面普及青少年科学健身知识,将提高青少年的体育素养和养成健康行为方式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1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到2030年,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配置达标率达到100%,青少年学生每周参与体育活动达到中等强度3次以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25%以上。
  促进其他重点人群体育活动。支持社区利用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场所组织开展适合妇女、老年人的体育健身活动,打造妇女和老年人全民健身活动品牌,为全民健身提供科学指导。积极推出简单易学、适合妇女和老年人锻炼的体育健身项目,推广和普及科学文明的健身方法。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实行工间健身等制度,倡导和落实每天健身1小时。实施“残疾人体育健身计划”,推动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广泛开展。推广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项目,推动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进社区、进家庭。培养千人残疾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为2万户重度残疾人家庭提供康复体育器材、方法和指导进家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