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仿制到原创:中国医药产业面临战略性转轨
6月17日,在第一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生物医药产业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药学会理事长桑国卫指出,近年来,在新化学实体药物产出率不断减少的情况下,新生物技术药物数量不断增加,成为新药产出的重要来源。
当前,我国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与机遇,关键在于实现新药研制从以仿制为主向以自主创新为主、创仿结合的战略转轨。
桑国卫说,当前,我国医药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突显,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我国新药创新体系不健全,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研发投入过低,仅占销售收入的1.02%;我国仿制药生产与其他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低水平仿制和低价位混战。国内仿制药的平均利润在10%左右,有1/3的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创新药物临床前及临床评价的规范化尚未得到国际认可,且不具备参与国际药品研发竞争的能力;民族医药产业虽具优势和特色,但作用远未得到充分发挥。
不过,在国际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增长的态势下,我国医药产业也面临很大的机遇。医药产业在国际上被公认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1991年,全球医药市场销售额为2058亿美元,2003年已增至4663亿美元。而药品开发链的不断充实、老龄化人口的增加、对创新疗法的不断需求,将是药品市场增长的强劲动力。我国现代医药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将有很大提高,可望成为21世纪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
桑国卫认为,“十五”期间,我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国家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平台,部分平台还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自主创新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与国际药物先进研发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开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引领了我国新药创制发展的新格局;初步创造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推动了我国医药产业实现由仿制为主向创新为主的战略性转轨;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新药研发人才。
“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增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实力,调整结构,向医药强国转变。”桑国卫建议,要加大政府引导的力度,加大对医药创新的投入,鼓励风险投资加入医药行业,应用市场机制加快医药产业化基地的形成;要形成优势互补的格局,只有做到优势互补、体制创新,才能加速形成以企业为核心的新药研发体系;要推进研发技术平台与创新品种的默契配合和新药研发联盟的形成;要加大对中药企业的政策支持,加强中药、化学药品、生物技术产品的质量控制和标准研究,努力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要大力加强新剂型、新材料和新型释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要实行新药的专利保护,保证新药的生产和
销售在保护期拥有独占权,提高企业投资新药研发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