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谱写学校发展新篇章
哈尔滨医科大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走过了80余年的奋斗历程。学校下设有大庆校区、五所临床医学院及基础医学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管理学院、生物信息学院、药学院、口腔医学院、护理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研究生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等附属单位。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哈医大积极适应国家及区域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和建设的需要,逐步确立了“努力把学校建成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发展定位。突出办学特色,坚持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坚持教育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科建设为根本,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和长学制医学教育,成为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提供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基地。
一、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面对教育国际化和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新形势,哈医大突出加强了“三个基地”建设,即以国家理科基地建设推进基础医学教育;以临床教学基地建设推进临床医学教育,以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学科、专业、课程、实验室等四项教学基本建设,通过“以评促建、重在建设”,落实建设规划,提高建设水平,形成一批国家、省和学校重点学科、重点专业、重点实验室和精品课程,保证教学质量。
学校积极探索能力培养新途径,进行实验课教学改革。将原单学科实验课整合为形态学、机能学、生物技术、药学、预防医学、病原生物学、计算机教育等7个实验教学模块,并组建了7个实验教学中心,由学院直接管理。1991年开始,七年制专业入学新生在南开大学学习2年。1998年学位制度改革后,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入学新生改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1年,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入学新生仍在南开大学学习2年,此举发挥了综合性(理工科)大学和医科大学在教育上的各自优势。
学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科建设的需要,认真调整和设置学科专业,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按照“以医学为本,拓展医学相关专业,逐步推进医、文、理、管交叉渗透和协调发展”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开办新专业。1999年以后,开办了药学、生物技术、公共事业管理、护理学、法学专业。专业设置由1977年的3个增加到50个。在校硕士生增加由零到2486名,博士生增加由零到614名。研究生学院入围全国百强。投入教学经费达1千余万元,为新办专业建设了教学楼、教室、实验室,购置了教学仪器和设备,保证了教学条件和教学质量。
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组建了10000余人的教职工队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获南丁格尔奖1人;获中国高校青年教师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优秀骨干教师、骨干教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保罗·杨森药学研究奖、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青年教师奖、全国留学归国先进个人等国家、省级的各种资助和奖励70余人次。
哈医大坚持以师风带动学风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广泛深入开展“三育人”活动,通过评选学校“十大教育家”、“十大科学家”、“十大名医”、“双十佳中青年教师”等一系列措施,激励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涌现出一批师德好、水平高的优秀教师,其中省“十大杰出青年”获得者5人、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4人、全国“青年岗位能手”获得者4人,团中央授予4个单位为全国“青年文明号”。
学校通过联合建设实验室、培养人才、申报重大课题、开展科研工作等,发挥“海外兵团”作用。通过国家“长江学者计划”、省特聘教授岗位以及省政府每年举办的海外优秀人才洽谈会提供的机会和给予的政策,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十五”以来,吸引和引进国外优秀人才43人;从“海外兵团”中聘任特聘教授2人、博士生导师14人、兼职教授34人。
学校还先后同美国、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59所院校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并广泛开展交流与合作。自2004年起,扩大了留学生的招生规模,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韩国等国家125名留学生在哈医大学习医学专业。
二、坚持以科研为先导,科研成果显著增多
哈医大坚持把创新精神融入到教学、科研、医疗的全过程,承担国家“863”“973”、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人类蛋白组计划,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资助项目近200项,省部级项目近千项,以及“北药开发”和老工业基地改造项目。
近五年来,学校承担国际项目和国家、省厅级课题259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部省级科研成果奖240余项;承担国家“973”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50余项。
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实体瘤的细胞遗传学研究、系列性脾保留性手术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同种原位心脏移植的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最佳靶点的研究、大骨节病病因学研究等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哈医大发明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得到世界权威医学杂志《自然.医学》的肯定,表明哈医大利用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得到世界医学界的认可。
继2005年杨宝峰教授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接受胡锦涛主席亲自颁奖后,他带领的药理学科课题组在《自然.医学》杂志发表科研文章,影响因子达28.9,创哈医大单篇文章最高纪录。此文章得到《Nature》、《Cell》、《Science》的高度评价,被评为“2007年十大医学进展”及 “2007年一百篇最具影响离子通道文章”之一。学校首次获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资助金额达3000万,杨宝峰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负责此项目研究,实现我省零的突破。
哈医大研制的亚砷酸注射液治疗M3型白血病取得世界性突破,迄今为止,接受治疗的患者最长存活时间己达32年,为社会提供了福音。
三、坚持以教学科研为依托,不断促进临床医学事业发展
哈医大五所附属医院均为“三级”医院,三所为全国“百佳医院”。床位周转率、使用率和门诊量连创历史新高。五所附属医院坚持为黑龙江省乃至周边省份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在抗击“非典”、“水灾”“汶川地震”等突发性事件中,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严谨的科学精神。在支援基层防病治病、培养基层医务工作者的同时,常年坚持深入基层义诊,建立扶贫医院,为广大乡镇、农村患者送医送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
各附属医院坚持贯彻“以病人为中心、优质服务就是医院竞争力与医疗工作效益”的思想,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和严谨的医风,来实现“一切为了人民健康”这一目标。在创建以病人为中心,医术精湛、设备精良、流程合理的现代化医院和临床教学、医学科研基地,医疗事业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各附属医院重视临床医疗新技术的开展,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强了医疗新技术的管理,加大了开展医疗新技术经费的支持力度。在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的同时,始终把医疗新技术的开展与应用作为医疗工作的重点和方向。新技术项目逐年增加,水平逐年提高,冠状动脉架桥、微创、腔镜等技术不断创新,每年有上百项新技术应用于临床。由于医疗特色愈加鲜明,使无数病患及其家属对哈医大附属医院更加信赖,并给予了更多关注。
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成为医疗特色,心脏移植、劈裂脾移植、双手移植、单全臂移植居国际领先水平,大肠癌的综合治疗等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哈医大开展的第一例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患者生存质量居亚洲之首。12月26日哈医大再度完成一例心脏移植手术,成为自器官移植条例实施后的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并且是异地供给供体器官。劈裂脾移植手术开创国际先例、东北首例试管婴儿诞生、手移植数量居世界首位、开发研制的亚砷酸注射液被国家评为二类新药,使数千名国内外患有M3型白血病病人获得康复。
四、坚持以适应学校发展为目标,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哈医大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教学经费投入,逐步增加教学设施,不断改善教学条件,确保教学运行需要。2000年以来相继投资新建10项工程。2001年建成成人教育学院,建筑面积8169平方米;2002年建成科技会馆,建筑面积3170平方米;2003年新建药学院大楼,建筑面积13815.90平方米;2004年新建成公共卫生学院教学实验楼33740平方米,此项工程荣获哈尔滨市规划设计新世纪创国家优质工程奖。
哈医大还新建综合教学楼4.7万平方米,重新修缮基础医学教学楼5栋共2.8万平方米。新建三栋学生宿舍楼,总建筑面积为2.5万平方米。新建学生饮食服务中心大楼14万平方米。2005年哈医大被省教育厅、省卫生厅评为标准化食堂和食品卫生A级单位。
新建“二馆一场”――体育馆、图书馆与体育场。2万平方米的体育馆设有中心馆,包括篮球、排球、乒乓球、健身等用房及训练馆、游泳馆、附属用房等其它体育设施。新建体育场23000平方米。新建图书馆建筑面积2.61万平方米,新增建筑面积为原馆舍的5倍。
为改善办公、教学、科研、条件及教职工的生活条件,近几年学校还对办公主楼、解剖学馆、生理学馆、理化学馆、病源学馆、学生宿舍及职工住宅面积近47000平方米进行大修、改造、装修、翻修和维修。
为了适应医疗事业发展要求,附属一院建成8万平方米门诊大楼,附属二院先后建成4.8万平方米外科大楼,6.8万平方米门诊大楼,附属三院建成2.8万平方米放疗影像中心大楼,5.9万平方米外科大楼,附属四院建成3万平方米医技大楼。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总占地面积由原来的48万平方米,扩大到了23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由10.5万平方米扩大到123万平方米,绿化面积达到了146万平方米,是五年前绿化面积的一倍。
五、坚持人文精神塑造,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哈医大坚持把学生思想教育放在第一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注意发挥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主渠道”作用,坚持举办学生业余党校和团校,开展争先创优竞赛,举办主题设计大赛、科技论文大赛、“医学生成才之路”讲座、“成才之路”专题讨论会、“名医名家”访谈等活动,开展“红十字十百千万工程”(十县、百乡、千村、万户)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涌现出全国先进班集体1个、全国三好学生3人、全国优秀学生干部1人;省三好学生10人、省优秀学生干部6人。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荣获全国高校优秀社团荣誉称号。
坚持实施以学风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学生养成教育,建立了学生管理与学生自律责任制,坚持辅导员进驻学生公寓和低年级学生班级导师制度,经常召开学生、留学生座谈会,及时了解思想反映,解疑释惑。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讲座,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业和压力。学工部获得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先进集体。加大对贫困学生的帮扶力度,新增加勤工助学岗位395个,各级各类资助贫困生金额合计528.025万元,发放国家助学贷款440.15万元。举办就业市场、供需见面会,引导学生就业。
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学校形成了科学规范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和工作格局。学校连续四次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学校党委两次被评为黑龙江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学校党的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多次在全国会议介绍交流。于1999年被评为省精神文明单位,2003年被评为省精神文明标兵单位,2005年被评为国家级精神文明单位。
六、坚持以为社会服务为己任,社会贡献率大幅提高
哈医大坚持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为振兴龙江服务,走“可持续发展、稳步推进、稳定规模、注重层次”的办学之路,培养出一批基础理论扎实、能力强、有发展后劲的优秀毕业生,为省及各地市医疗机构输送了一大批医学人才,由于招生覆盖面广,毕业生就业率较高,平均一次就业率达91%,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和好评。他们中有的成长为院士、将军、部级领导、国内外著名的医学专家学者,也有几十年如一日扎根边疆的基层卫生人员,成为一定领域医学教育、科学研究、临床服务与医学管理的主力军。
哈医大积极适应国家及区域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和建设需要,为实现“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的目标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做贡献。在与企业合作方面,共同组建了哈医大---哈药集团生物医药工程研发中心,以加速医药科技研发及新产品转化,积极引领老工业基地医药产业迅速发展壮大。
响应党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号召,坚持开展支农帮扶活动。哈医大以绥棱县常山乡三部村作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帮建对口单位,不断加大帮扶力度,帮助新建水井,修建道路,建标准化图书室、保健室。哈医大附小与三部村小学结成“手拉手”对子。村民将水井誉为“友谊井”,将公路称为“哈医大路”。
启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黑龙江省农村卫生适宜技术应用示范研究重大项目,依托哈尔滨医科大学、黑龙江省中医药大学、黑龙江省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由学校党委书记、著名普外科专家姜洪池教授担任项目负责人,选择具有我省地域特点和疾病特点的通河县等5个县和省内若干乡进行试点,带动农村医疗卫生单位引进和开展新技术为主的特色专科,形成一套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模式,建立一批适宜技术推广示范基地。
各临床医学院与当地医院长期协作,解决偏远地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建立扶贫医院,通过为当地医院培训医护人员、建立远程会诊站点、开展临床科研合作等方式,提高当地医院的医疗水平,使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省会大医院的医疗服务,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目前,各附属医院已与省内各市县288所医院建立了协作关系,初步形成了一个覆盖全省的医疗协作网络,留下了“永远不走的医疗队”。
坚持开展义诊活动,30年来,哈医大及各附属医院共组织了有共产党员专家、归国留学人员专家、民主党派专家等组成的各种医疗队几百批次,派出专家1.1万余人次,深入到全省各市县开展医疗活动,免费诊疗患者56万余人次,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学校的稳步发展,使哈医大的社会影响日益提升。在2003年高等医学教育七年制评估中,哈医大在全国首批试办七年制的高等医学院校中名列前茅。在2004年国家教育部、国家基金委联合对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进行评估中,哈医大理科基地由试办转为正式。在2005年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哈医大被评为优秀。在2006年全球医学教育质量试点性评估中,哈医大办学的基本指标全部达到国际医学教育标准要求,24项指标全部达到优秀指标,10项指标部分达到优秀标准。2007年6月,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专家对哈医大本科医学教育试点性认证进行回访,给予充分肯定,哈医大“成为中国第一所参照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全球标准正式评估的医科学校。”
在中科协发布的中国高校百强榜中,哈医大在1100所院校中,居学术地位排位第54位,综合指标排行列第74位。在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布一般大学竞争力排行榜中,哈医大排名第3位。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公布《2007中国大学研究生院评价》中,哈医大列第92位。
2010年在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哈医大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不断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化水平,谱写学校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