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主页 > 医药论坛 > 继承中创新 创新中发展

继承中创新 创新中发展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推动中医药现代化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瑰丽的组成部分之一,传承其精髓是炎黄子孙的责任,而同时,面临着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时代要求,中医药又迫切需要创新发展。
    特别是近年来,面对海外对中医药的兴趣持续升温和国内党和政府大力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如何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推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是中医药行业的当务之急,也是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所在。
    自1954年建校以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不断地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努力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目前已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水平一流、科研成果卓著、医疗技术高超、设施先进、环境优美的全国知名中医药高等学府。现为黑龙江省重点大学,黑龙江省实施高教强省规划重点建设的10所省属大学之一,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黑龙江省生物医药重点学科群牵头单位。
办学成果斐然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地处风光秀丽的北国名城哈尔滨市,校园环境优雅,绿树成荫,建筑中西合璧,风格独特,教学主楼和礼堂为典雅的欧式建筑,属国家级保护建筑;校园内21尊古代著名中医药学家雕像以及“经方小道”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园——“大医之路”。
    学校下设9个学院、6个附属医院、1个研究院、16个教学医院和46个实习医院、实习基地。
    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医学3个一级学科(16个二级学科)及生药学科。现有18个本科专业及12个专业方向,涉及医、理、文、工、管等学科门类。
    有1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均居全国中医药院校之首。同时,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医学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中医学专业是国家首批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中药学、针灸推拿学、药物制剂专业是国家首批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2007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中药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有国家级重点学科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学科1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6个;有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省级精品课程14门,校级精品课程45门;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
    方剂学教学团队、中药化学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008年,中药化学教学团队又被确定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2008年,学校培养的博士撰写的论文获得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成为全国第三个获此殊荣的中医药大学。
    学校的办学成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2004年学校以全“A”成绩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结论。
    2007年底,作为国内外首家接受中医学本科教育认证的学校,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接受了教育部中医学本科教育认证专家组的认证现场考察,专家组评价该校在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和办学标准两个方面的全部81项指标均达到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此次认证试点工作是我国第一次制定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也是第一次进行中医学专业认证,而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是第一所接受中医学专业认证试点的学校。
    2008年被确定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
    2005年被授予省级文明单位标兵,2007年被授予“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状”,2009年晋升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学校具有接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学历教育资格,是教育部首批批准招收来华留学生院校之一,已同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所医学院校或研究机构开展了教育、医疗、科技合作与交流,目前学校长期国际合作项目41项,培养外国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4967人,接受国外来访学者500多人。多次承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举办了五届“中俄药学论坛”、二届中匈双边医药学术研讨会及首次中德睡眠研究学术讨论会。与英国伦敦南岸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联合在英国创办了世界首家中医孔子学院,已正式在欧洲招生。
以教学为中心  提高办学质量
    近年来,学校加快教育结构调整步伐,全面实施“631”教学改革行动计划,整合中医药教育资源,扩大办学规模,形成了以中医中药为主,医、理、文、工、管多学科渗透,层次合理,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拥有国家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国家名老中医、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教书育人先进工作者、中国中医药十大杰出青年、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及省政府特殊津贴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一二层次人选、“长江学者”讲座教授、“龙江学者”特聘教授、省劳动模范、省教学名师、省名老中医、省名中医和省级优秀中青年专家等一批优秀人才,形成了以学科带头人、后备带头人、学术骨干为主体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学校为教育部中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并有5名专家被教育部聘为2007—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医药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学校主编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0部,主审“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主编5部,50余名教师参编新世纪高等中医药规划教材。其中,学校主编的《中药化学》获全国高等院校医药优秀教材二等奖。学校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价中心于2005年被中国高教学会授予“首届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称号。学校的教学实验中心荣获“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
    学校以规划为先导,积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办学条件明显改善。近五年教学基础建设和教学经费投入达到3亿元以上,全面改善了教学条件,教学设备总值现已近亿元。有电子显微镜(透射)、激光共聚焦扫描仪等一批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学校图书馆藏书91万册,实现文献采集、借阅及检索自动化、网络化。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被确定为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分中心,实现了文献检索国际化。学校编辑出版的《中医药学报》、《中医药信息》、《针灸临床杂志》均为中国自然科学Ⅰ类期刊,均被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学校不断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连续十几年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联合表彰,并在中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挑战杯”竞赛中获奖。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近三万名中医药人才,大批毕业生已经成为国内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医药院校、政府机构和著名企事业单位的中坚骨干。
科研成果显著 服务地方经济
    “十五”以来,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进一步强化科技工作的中心地位,积极鼓励教师参与科学研究工作,发挥高校科研优势,为地方经济服务。加强科研工作条件建设,科研条件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科研立项数目大幅增长,科研经费显著提高,科研成果获奖取得历史性的巨大突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1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优秀百篇博士学位论文;省级教学成果11项;获首届全国优秀教学研究单位称号。学校主持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068项,其中国家“973”项目3项、“863”项目1项;获得各级各类奖励27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中华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
    学校的“北药基础与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为黑龙江省与教育部共建实验室,同时学校还建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三级)实验室4个,省重点实验室3个,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4个。有国家级医疗中心和重点专科5个、省级医疗中心和重点专科6个、省级研究所(中心)3个。在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方药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天然药物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方面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在针灸作用机理研究和中医药治疗内科、妇科、肾病等重大疾病的临床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学校努力为地方经济发展建设服务,积极开展“北药”研发工作。创办了省内唯一一家药物安全性评价中心,建立了黑龙江省中药材GAP研究中心;组建的“省医药工业校企合作专业委员会”,将学校原制药厂改制成股份制企业——黑龙江宝泉制药有限公司,同时与多家企业合作,分别成立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久久药业和“黑龙江明嘉北药萃取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等校企联合的科技实业;建成了占地100万平方米的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清河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并在黑龙江省14个市、县建成中药材GAP示范基地。
    为落实省政府确定的生物医药产业规划和高教强省规划,促进我省医药产业发展,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和专业优势,承担起黑龙江省中药新药研发技术平台建设牵头单位的重任,日前,其平台建设方案通过了省财政厅、教育厅的专家组论证。专家组认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药学科群科研能力强,为我省中药产业新药开发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具有与省内制药企业紧密合作的优势,具备建设中药新药研发技术平台的条件。匡海学校长表示,中药新药研发技术平台要在坚持开放性和服务性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与企业开展深层次合作的有效机制,努力发挥好平台的作用,为黑龙江省医药产业发展服务。
    流金岁月,斗转星移,沧桑巨变,春华秋实。在新世纪科教兴国的时代背景下,在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高教强省”建设规划的重大部署中,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全体师生员工正满怀豪情,开拓创新,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遵从中医药高等教育教学规律,为学校实现规模发展向质量发展的转变;由单科型院校向多科型大学的转变;由强调两大职能向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三大职能作用的转变,为把学校建成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国内一流的高水平中医药大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