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主页 > 业界人物 > 心存大爱 以民族振兴为己任

心存大爱 以民族振兴为己任

——记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 中国工程院杨宝峰院士
    2009年12月,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遍哈尔滨医科大学的校园,校长杨宝峰教授通过了院士评选,成为黑龙江省为数不多获专业领域最高荣誉的医学专家。在新选定的院士中,杨宝峰院士显得格外突出。从本届院士的第一次评选到最后,他一直稳居第一,这样骄人的成绩令人仰目。消息传来,群情激动,人们为杨校长骄傲,为黑龙江省走出一位医学院士而骄傲,更为杨宝峰校长杰出的人格魅力和高尚品格骄傲。
    追寻杨宝峰的足迹,人们清晰地看到,他钟爱自己的事业。爱事业,使他甘愿为事业去付出:付出自己的青春、智慧和才华,付出自己的精力、体力和时间;爱事业,令他每天怀着爱心,携着责任感走进学校、走向实验室、走进师生,播撒着爱心、耕耘着爱业、收获着爱果。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勤勉是他的基石
    通往成功的路很多,曲折和坎坷是摆脱不掉的困惑。无论多么聪明的人,要想从中取一捷径,都少不了一个“勤”字。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主要指读书与成功的关系。其实,人生中任何一种成功和幸福的获取,大多始于勤且成于勤。杨宝峰校长就是依靠勤勉走向了他的成功。
    在200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评选中,杨宝峰经历了数轮评选,每次排名均为第一。“我不是最聪明的,但我是最努力、刻苦的!”杨宝峰院士如是评价自己的成功。
    精心准备答辩,并非一时之举,这是杨宝峰校长长久以来的习惯。他不仅仅对待答辩如此勤勉,对待学习、研究、工作也都是如此。
    晚睡早起,是杨宝峰从不更改的习惯。他说:“浪费时间是最容易的事,又是最难改正的毛病,因为它不像地板上的垃圾那样,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来。”杨宝峰的勤勉,让他以优异的成绩从沈阳药科大学药学系毕业,在哈医大取得硕士研究生学历,又在同济医科大学取得博士生学位。随后,他把这种认知带到了大洋彼岸——日本筑波eisai研究所,并因他的刻苦、勤奋赢得了同学和导师的尊重。
    1990年2月,杨宝峰被派往日本筑波研究所学习,在日本攻读博士后这段时间内,他争分夺秒地工作。一个多月即熟练掌握膜片钳(测细胞膜上离子电流)的高尖技术,一年内完成了4篇高水平论文。
    “每天天不亮就进到位于地下的实验室,晚上很晚才出来,回寝室只能跳窗户。”经常见不到阳光,这可能是杨宝峰爱在室外散步的原因。一次,实验室管理员拿着出勤卡,向他的导师抱怨:“你的学生杨,一天也没正常休息过。”
    导师看重杨宝峰优异的学习成绩和出色的实验技巧,毕业时执意挽留他在日本工作。但一心报效祖国的他归心似箭,去意已决。1992年杨宝峰从日本回国,在哈医大担任了药学院药理教研室副主任的职务。
    那时哈医大的科研条件与国外相比差距很大。实验室里,连最基本试剂的供应都成问题。拿记录细胞膜离子电流来说,记录过程中不是电极有问题,就是实验台不稳,杨宝峰和同事们不得不请来防震专家助阵。这样,从设计实验到第一个电流记录成功,他们用了整整一年时间。提起那段艰辛的岁月,杨宝峰说:“它不仅是对耐力的挑战,更是对一个人意志的磨练。”
    1994年,杨宝峰被破格晋升为正教授,当时他37岁。1995年,为了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知识,尽快掌握世界前沿科学技术,杨宝峰去加拿大深造一年。他把时间都用在学习和科研上,以至于导师给他起了个绰号:continue(永不止息)。期间,他提出了“心房扑动发生机制”的新学说,相关论文发表在《美国生理杂志》上,3年间,曾被40多个国家80多人次转载、引用。
    现在,身为一校之长的杨宝峰,很好地把行政与科研融合在一起。工作日,他上午8点到11点处理行政公务,然后到实验室和助手们讨论问题;下午1点半到4点处理行政,4点后再去实验室。尽管团队精英如云,但他仍像当初一样,为一组数据亲自守候在实验室里。为弥补被行政工作占去的宝贵科研时间,周六、周日和节假日,他也全都泡在实验室。每次出国,在繁忙的学术活动之余,他也总是要挤出些时间,拿国外新推出的保健品、营养品来研究配方。好不容易休息一下,他也只是到有绿树小草的地方散散步。
    回顾杨宝峰走过的路,我们可以看到,是刻苦和勤勉奠定了他人生的基石,是时代和机遇改变了他人生的道路,无论中途有什么艰难与困苦,他都百折不挠、自强不息。
    创新是他的性格
    肯吃苦、讲创新,令杨宝峰无论做什么总能先拔头筹。中学时,他是校长在全校表扬次数最多的学生;下乡做知青时,他是效率最高的务农高手;读大学时,他是学习拔尖的学生会主席;做科研课题,他的成果国际领先。
    “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是没有灵魂的民族。”这是杨宝峰时常告诫自己和学生的话。每天查阅科技文献、听取实验室汇报、参加学术活动、与国际顶尖人物交流,这些都是杨宝峰收集创新思路的渠道。他一直把握着团队科研“钻机”的大方向,不断向心脏保护的“内核”开掘。
    在科研方面,创新贯穿于他发明创造的始终。他说,一个合格的科研工作者,不能只复制别人的成果,必须在理论和应用上都有所创新、有所建树。如果把东西从窗台上搬到桌子上,不叫创新。
    正是坚持这种“大胆创新、坚持不懈”的原则,以“假说”为开始,杨宝峰校长在科研上才会不断取得创造性的成果。
    本世纪初,杨宝峰教授确定了“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离子通道靶点研究”的课题,经过多年系统研究,提出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最佳靶点假说。最佳靶点假说的提出,为抗心律失常药物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为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制开发和药物评价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随后,杨宝峰教授发现心脏m3受体对冠心病、心肌梗死诱发的心律失常有明显的调控作用,对心脏病的防治具重要意义。该项研究及其与离子通道关系的研究,引起国际药理学家的极大兴趣。
    杨宝峰教授也多次受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作大会报告,在国际著名杂志发表综述,推动了我国离子通道药理学的研究进展。杨宝峰教授还主编了我国首部离子通道药理学专著《离子通道药理学》,并通过举办全国离子通道药理学学习班和研讨会,培养了多名离子通道药理学专业人才。如今,他们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机构的骨干力量。
    后来,他主持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的离子通道靶点研究”项目取得突破性成果——从离子通道角度揭示了药物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对抗心律失常药物评价及研制开发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项研究获得了2004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自然科学二等奖,成为全国2004年生命科学领域最高的两个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之一。
    “首次”这个词对于杨宝峰来说己不陌生,多年来,他创造了多个首次。首次揭示心脏M3受体和钾通道的关系,并指出胆碱是二者关系的调质;首次发现抗心律失常中药作用较弱的原因是其对心律失常发生的最佳靶点作用弱;首次发现中药苦参碱、青蒿素、心律齐片、7溴化乙氧苯四氢巴马汀(EBP)、小檗胺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并阐明了机制;首次发现中药效能、效价较西药低的原因,对于发展高效低毒中药、中药研究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至今,杨校长已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重大攻关课题近20项,并于2007年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973项目;己发表论文22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18篇,2007年在《Nature Medicine》发表科研论文一篇,其论文成果被评为“2007年生命科学十大进展”、“2007年百篇最具影响力离子通道论文”、 “2007年中国突出科研成果”;出版英文论著一部。
    其他一些论文,也分别在2000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03年、2004年荣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04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8年荣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9年获黑龙江省最高科学技术奖。
    杨宝峰校长更是将创新思维、创新理念的应用于学校各方面工作中。
    做学术,他从不不搞一言堂,更不以专家自居。他博采众长,在带领学生开拓研究思路的同时,也为他们营造出宽松、和谐、积极的学术氛围。在哈医大,不仅是杨宝峰课题组,整个学校的学术氛围也在他的影响下,变得同样积极、和谐。正是基于此,不仅杨宝峰的学生们频频摘取着一串串科研成果,学校也连续5年获得国家和省部委多项科技成果大奖,其中5项是国家级科学技术大奖。哈医大承担的众多科研课题中,近五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课题达300多项。
    在管理中,杨宝峰说,校长也是经营者。经营学校,规划先行。“以本科教学为基础,大力发展长学制和研究生教育,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人才,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大学”是杨宝峰为哈医大描绘的发展蓝图。他实施名牌战略、人才战略卓有成效。杨宝峰总结自己的领导诀窍是“发挥团队的精神,激发每个人的积极性”。他用学者的方式管理学校,找到了管理一所大学和5所大型附属医院与学术研究的平衡点,而且做得游刃有余,也独具学者的眼光。前几年,大学扩招盛行,杨宝峰却顶住诱惑和压力没有跟风。“医学院校一定要走精英教育的路线,盲目扩招只会降低教育质量,不但害学生,最终也会砸了学校的牌子。”时至今日,在最新的大学排名中哈医大位列非综合类院校第三位。
    创新不仅是一种眼光,也是一种眼界。杨宝峰在不断发展学校的过程中,同样关注着全国高校的发展,并且提出了许多创造性的理念。在谈到高校的发展时,杨宝峰提出建立“高校特区”的思想,他说,高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也应该是出点子、出思想的发源地;高校要服务于社会经济,为人类的发展做贡献。现在大学的自主性欠缺,出大专家、获大奖的机会少,这和我们的制度有一定关系。因此,在各省内选几所大学做为试点,像对待经济特区一样,给予特殊政策,自主办学,最终带动高校的全面发展。这个理念受到了业内人士的普遍关注.
    严谨是他的作风
    在科研工作中,杨宝峰在摆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态度的同时,也树立严谨求实的作风。这些,给同行和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倡导学术研究应不同于文学创作,绝不允许任意虚构和演绎。从事研究工作,即使是推测性分析和提示性结论,也需要有足够的数据和证据支持。
    记录数据,是实验中最基础的部分。尽管杨宝峰现在已有多名助手,但他仍像当初一样,为一组组数据亲自守候在实验室里。那份严谨和认真,规范着每一位学生。
    在研究离子通道的过程中,他为了攻克新课题,把前人的研究嚼了个遍,反复推敲,终于茅塞顿开:以往研究只集中在单一通道,而忽略了各通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一个强调离子通道平衡的新思路,在他的脑海中若隐若现,轮廓渐明。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2000年,他首次提出“抗心律失常药物最佳靶点假说”,认为心肌的钠、钾、钙等离子通道(靶点)变化导致细胞离子电流失衡,引发心律失常,药物应通过作用于最佳靶点,恢复离子电流的平衡,从而调控心律失常的发生发展。
    严谨不仅体现在学术上,生活中的杨宝峰校长同样令人尊敬,令人敬仰。他生活朴实,不求奢华,每天上下班,如果不需要坐车,他宁可徒步,从不显优越感。像这样类似的事情很多,在医科大学的学生和老师中,杨校长是一位品德高尚、作风严谨、学术顶尖的新时代学者的楷模。
    坚韧是他的品德
    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一些难过的坎,重要的是怎样对待。这就要有坚韧的意志,需在磨难中锻炼,而后鼓起勇气去战胜貌似强大的困难。“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杨宝峰就是在风雨中以顽强坚韧的品德,一步步走向自己事业的目标。
    每天早晨5时30分,是杨宝峰的起床的时间,无需闹钟,多年的研究工作已经形成了这样的生活规律。这样的作息时间,在过去为他积累了丰厚的知识,如今则为他赢得了宝贵的科研时间。用杨宝峰的话说,“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以八小时工作制计算,有人统计,杨宝峰教授每天要比一般人多了近一半的工作时间。那么,他多出的工作时间在做什么?早晨先看一个小时的书、研究学术资料,然后到单位处理学校的日常事务性工作,大约在10时30分许,事务性工作处理完毕,他就一头扎进实验室,经常研究到深夜。节假日对别人是休闲的时机,而对他来说却是难得的不受干扰、能够尽情地进行科学试验的时间,几乎每个双休日他都是在试验室里度过的。
    杨宝峰的坚韧在实现心血管系统疾病药物研发及心律失常研究上起到关键作用。当时,全世界对心律失常的研究都陷入了低谷。人们了解到心律失常是一种心脏电活动的紊乱,细胞内钠、钾、钙等离子电流异常是其发生的重要原因,但关键机制仍不清楚。国内外很多看不到前途的研究者,黯然转换研究方向。 面对几次转向研究糖尿病或肿瘤等方面的机会,杨宝峰也犹豫过,但他很快稳住了阵脚:“不难怎么会有突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会一事无成!”
    杨宝峰从理论上破解了提高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差的难题,在临床实践中打开了又一条提高心血管病人生存率的通道,把世界各国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他大胆假设心律失常是通道靶点的异常,这种异常是由心肌的离子通道完成的。这种假说,当时在国内外并不被大家认可。否定和批判的重压可想而知,但杨宝峰没有气馁。仍将研究的重点放在药物对离子通道的作用和影响上,最终获得了成功。
    从杨宝峰所获得的成功中,我们不难品味出:他的成功,不仅仅是他非凡的科学成就,其原因中更值得称道的,则是他的坚韧。要相信自己,别轻言放弃!在仿徨与失落之间,杨宝峰没有失掉自己。有一种力量始终支撑着他,那就是他的品德——坚韧。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郑板桥的坚韧;“蒸不烂,煮不熟的铜豌豆”,这是关汉卿的坚韧;“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这是贝多芬的坚韧。成败乃兵家常事,冷静、沉着的坚持着走下去,这是杨宝峰的坚韧。
    人才是他的厚爱
    “人才是智力资源的载体,人才是经济发展的财富之源,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资本。”当今世界,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要大力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的作用。”惟有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和开发,让最重要的发展因素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我们的事业才能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我国的竞争力才能不断增强。
    杨宝峰校长深知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身体力行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熟悉杨宝峰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位克勤克俭的校长。上班靠步行,宴请没珍馐,出差费用算着花。杨宝峰说,大学无小钱,所有节省下来的钱都可以用在培养人才和发展科研上。几千元可以为一个学生提供一笔科研经费;几百元可以为一个困难生发放一笔助学金,他希望学校所有的钱都能花在人才培养的“刀刃上”。
    杨宝峰也从来没有门户之见。他说,在留校人才的选择上,他看得最多的不是这个人从哪个学校毕业,而是这个人是不是搞研究最刻苦、最用心。在这次留校的博士中有一个学生就是在齐齐哈尔医学院读完本科的,这个学生并非他的弟子,但很用功也很有能力,读书期间就已在国际刊物上发表了两篇高水平论文。最为难得的是,这个孩子在齐齐哈尔办完婚礼后第二天就回到学校来做实验了。“科研团队需要的正是肯吃苦、肯奉献的人才。”在科研工作中,杨宝峰崇尚的是直接沟通、各抒己见。他认为,宽松、民主的氛围,更助于科研人员的成长。在管理上杨宝峰倡导的是奖惩分明。他说,遇过错若不惩,那就是打击先进。遇成绩如不奖,那就是鼓励无为。
    杨宝峰的团队有30多名科研工作者,一半以上是“海归”。这支精英队伍怎么带?用杨宝峰的话说,一是每个人都给机会,用人所长。“每个人手指伸出来不是一般长,要让他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有建树。”二是学术上畅所欲言,不搞“武大郞开店”压制人才,“在我的团队推崇百家争鸣、集思广益”。
    每有博士后出站搞论文答辩,杨宝峰总会邀请国际上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教授前来把关,给予指导。很多从哈医大走出去的杰出校友,都被他请回来讲过课。近年来,杨宝峰每两年都要组织一次中俄药理学术论坛,至今已搞了四次,每次都会请来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著名学者前来讲学交流。他每年还要向这些国家派出几拨访问学者及合作交流人员,有的“海归”回来没两年,又被他“硬”送出去深造。
    “他们带回了新技术、新理念。”杨宝峰介绍,随着国内环境和学校硬件条件的改善,学校2000年以后出国的学生80%以上都选择回国工作。在人才流动上,他从来都是来去自由,有的人适合在国外发展,他甚至会为其铺路搭桥。“很多人拿着外国的绿卡,但看球赛时还是给中国加油,他们身在国外,但对中国帮助很大。”在杨宝峰看来,人才只有是世界的,才更是中国的。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人才在学校的发展进程中不仅承担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有时甚至决定着一个学校的命运。同时,他们也是我国经济社会事业建设的领军人物和骨干力量。“财用不足,国非贫,人才不足之谓贫”。为了更好地发挥人才的作用,作为主管人才的学校领导,杨宝峰感受到除了关心他们的政治待遇以外,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还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他正努力地做着,把党尊敬人才、关心人才、密切联系人才的要求,体现在每一个与人才相关的细微之处。
    爱国是他的动力
    爱国不一定要惊天动地,简单平凡中也能看出爱国之情。坚守自己的理想与追求,为祖国的医药卫生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是杨宝峰最朴素的爱国情结。
    在医药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杨宝峰立志赶上世界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的步伐,让他的科学研究走在世界的前面,对祖国的热爱是他永不停息的动力“是中国的东北养育了我,我的事业在中国。我应尽自己所学回报祖国,这是我奋斗的动力。”在哈医大师生的眼中,杨宝峰不仅是一位成果丰硕的学者,更是他们心中爱国敬业、淡薄名利的榜样。
    他常说:“一个有良知的科技工作者、一名医生,在事业上,要有所为;在金钱、名利面前,要有所不为。”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研制的“大明胶囊”,某药厂要用数百万元巨资买断,被他婉言谢绝,他将研究成果无偿献给了学校的药厂。杨宝峰说:“我所拥有的财富已多于我的需求,我应该用党和人民给予我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回报社会。”这朴素的话语,体现着一个科研工作者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
    杨宝峰早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时,他就将目标锁定在作用于心血管药物的研发及抗心律失常药物基础理论研究上。因为他觉得:中国在基础医学特别是在抗心律失常药物药理研究上与发达国家有相当大的差距,而这个差距在他这一代人手中必须缩小。他利用多种动物模型,采用国内外最先进的实验手段,对四十余种中、西药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在发达国家的学习经历,使杨宝峰吸收了多元化的医药知识,开阔了眼界,理论知识、业务水平也大幅度提高。他不吝于动脑,每次学到新的知识,都会举一反三地运用到实践中,所以他的创意源源不绝。勤勉的工作,无私的奉献,换来的是优异的学习成绩和出色的实验技巧。
    1996年他如期回国。导师大为不解,在加拿大,可以有最好的实验室,优越的生活,国内无法比拟的自然条件,杨为什么不能留下呢?导师劝说无效,索性一个星期没有理他。“是中国的东北养育了我,我的事业在中国。我应尽自己所学回报祖国。”杨宝峰说。
    杨宝峰怀着满腔爱国之情,毅然登上回国的班机,回到了生他养他的这片黑土地。由于当年的科研水平落后,学校连试验必需的设备都没有。国家的拨款暂时还不能到位,杨宝峰狠狠心将在国外留学时攒下来的十几万元积蓄拿了出来,为试验室买来了设备和试验用的动物。
    他于1997年获国家教委、人事部优秀归国人员荣誉称号;2001年获省首届留学人员报国奖。
    如今,杨宝峰校长的目光再次投向高尖人才的发展,他说,大学要服务于社会的经济上,还要出名家、出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校长为我国没能多出现诺贝尔奖获得者而着急。他说,日本是我们的邻国,它只有一亿多人口,而我国是有着十几亿的泱泱大国。现在日本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已有好几个了,近来更是年年都有,而我国却没有。这是为什么,虽然日本他们的经济起飞比我们早了二十年,但是我国经济改革已经三十年了,应该是出大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时侯了。杨宝峰新的目标也就此确立。
    杨宝峰校长深爱着他的学校,他的医学事业,他的祖国。正是这份大爱,使他的脚步不曾停歇,不曾倦怠。如今,杨校长仍在路上,一刻没有松懈,我们期待他的更多辉煌!(陈英云  乔蕤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