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产业集中度进入深水区
近年来,医药产业集中度一直是医药业界十分关注的话题。产业集中度提高,既是产业自身发展的需求,也可以夯实保障药品安全的产业基础,提高质量防控水平,对于医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也是很重要的推助力。在持续多年的医药并购重组后,提高中国医药产业集中度的进程仍在继续,却远未完成。SFDA在规范和理性的前提下,对于产业集中度的归导将使之进入良性循环的路途。
从日前举行的全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获悉:2006年,在药品生产环节上,SFDA共收回86张GMP证书,142家药品生产企业被停产停业整顿;在药品流通环节的治理上,SFDA收回GSP认证证书135张,责令停产停业整顿药品批发企业114家,限期整改11681家。
在这样一个持续增长的年代,医药行业的创新和市场开放的加速度,正在将医药产业集中度引入深水区。人们关注的焦点转向医药产业赖以健康发展的支撑系统,以及如何将这些推动力导入合力的轨迹。
规范的前提
“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必须是要在规范的前提下进行。现在SFDA对于药品生产、流通、使用环节一些规范举措的推进,就是希望能起到一个扶正的作用,将不规范的医药企业依法剔除出市场,使规范的医药企业得到充分的发展。SFDA充当的是一个好裁判的角色。”原SFDA副局长任德权说。
为建立和完善保障公众用药安全的长效机制,2007年,SFDA将加快推进法规体系完善和监管手段创新,建立技术审评、现场核查、体系考核和样品检验相结合的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新机制,探索改进药品注册和GMP认证制度。2007年作为完善对药品生产企业的日常监管和跟踪检查制度,已经制定并开始实施《药品GMP飞行检查规定》。
2005年,SFDA先后组织对14家药品生产企业进行了飞行检查,将3家企业GMP证书收回。2006年,飞行检查的形式被推广到药品研究监管和省级药品监管中,SFDA专门制定了《药品GMP“飞行检查”暂行规定》,要求各省级药品监管部门对本辖区药品生产企业的GMP飞行检查不少于企业总数的15%;对血液制品、疫苗、特药生产企业、全国性和区域性特药批发企业,监管责任落实到人,责任人每月至少到现场检查一次。
集中度的趋势
医药行业真正成熟的标志在于战略的成熟与合理数量优质企业的存在。目前中国医药行业表现出产业集中渐趋理性和优势区域强者恒强的特征。
首先,政府和药品监管部门对行业政策的制定开始转向营造公正的竞争环境,为主流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保障。例如医药招标、药品降价等行业政策的逐步完善。
其次,在高歌猛进发展之后,医药企业的并购重组更加理性。联想介入石药集团重组的渐趋明朗化、荷兰帝斯曼部分收购华北制药、华润重组华源、东盛集团的解体、三九的几次拍卖,药企并购步伐已经放缓,但体现了理性的回归。
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所长林建宁说:“产业集中度提高是一种趋势,而接下来新一轮并购重组浪潮将会有不同层面之间的整合出现,将会动用更大资金额、国际化程度高、重视销售网络的重组等。”
据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的数据表明:2006年上半年,全国医药行业前100名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1127.1亿元,占行业总销售额的46.86%;而2005年,医药行业利润总额前100名企业共实现利润178.2亿元,占行业利润总额的48.49%,同比增长24.98%;销售前100名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1596.8亿元,占行业总销售额的36.45%,同比增长26.33%。
此外,2006年上半年中国制药工业百强企业分布在全国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从百强排行榜企业的区域来看,收入的11.32%来自上海市,而进入前100名的企业个数只有4家,可见上海市的集团化、规模化要优于其他省市;而占全国收入比重超过10%的省市还有北京市、江苏省和广东省。从数量上来看,江苏省企业个数最多,有14家,浙江和山东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