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主页 > 会员之窗 > 快速发展的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

快速发展的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

黑是全国成立最早的省级中医药科研医疗机构之一。现有专业技术人员946人,具有正、副高级职称专家222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津贴专家22人,国家级名中医和省级名中医19人。现有国家中医重点专科4个,中医药重点学科4个、中医重点研究龙江省中医研究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57年的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俗称“祖研”),室1个、中医药三级实验室5个,省政府重点学科7个、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卫生厅重点学科7个。下设中药、中医临床和针灸经络3个研究所,国家中药剂型改革基地设在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2004年、2009年两次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
随着不断的发展,现已发展成为我省规模最大的集医疗、科研和研究生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中医药医疗科研机构。编制床位1006张,设内 、外、妇、儿、骨伤、针灸科、皮肤科等一级临床科室17个,心病科、肾病科、神经科、内分泌等二级临床科室16个,专科专病诊室30个,药剂、CT、核磁、DR、彩超、钼靶、检验等医技科室23个,其中肾病科、心病科、针灸科、皮肤科为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肾病科、中药剂型、针灸科、皮肤科为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内分泌科、脾胃病科为省政府重点学科。拥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3个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拥有硕士研究生导师33名,博士研究生导师6名,现在院研究生106名。1999年被人事部批准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现有8名博士后出站,有3名博士后在站工作。取得科研成果310项,部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90多项,承担部省级以上重大科技攻关课题106项,研制出中药新产品40多个,包括“刺五加”、“满山红”、“注射用双黄连粉针剂”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名牌产品和“宁神灵”、“骨筋丹”、“丹王颗粒”、“葛根芩连微丸”、“芩百清肺浓缩丸”、“网友含片”、“豪饮含片”等中药新药及亚健康系列保健品,为我省医药工业和中药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传统医学全面、健康、快速发展
2001年以来,是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历史上发展最快的十年,也是取得成绩最多、变化最大的八年;在这八年中,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逐年稳步高速增长,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显著提高,基础建设、环境改造和行政管理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赢得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赞同和认可,也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的多次表扬。快速发展和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是因为正确地执行了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三名”战略,不断推动继承和创新,实现了科研、医疗、研究生教育等方面的跨越式发展,打造出了诸多全省第一。
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是我省拥有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和学科最多的中医药医疗科研机构,是我省规模最大的中医医院,第一个拥有1000张床位的中医医疗机构。拥有我省第一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剂型改革基地,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全省第一个符合GMP标准的现代化的中药研发基地和中药制剂中心。2009年该基地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全国中药新药研发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和黑龙江省中药多途径给药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项目,成为我省惟一一个承担国家科技部重大建设项目的中医药机构。
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科研成果最多、成果转化率最高,对我省医药工业和中药产业发展贡献最大的中医药科研机构。到目前为止,已研制出40多个中药产品投放市场,2009年在我省药企创产值近10亿元。特别中药双黄连粉针剂,投产以来已累计创产值30多亿元,并被评为黑龙江省改革开放三十年十大科技成果。2010年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的先进单位,是我省卫生系统惟一获此殊荣的单位。
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是我省中医药特色最突出,中医治疗率和中药使用率最高的中医医疗机构。目前中医治疗率达到70%以上,中药使用率达到65%以上,其中门诊中药使用率达到85%以上,列全省中医院之首。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还是我省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研发和建设项目最多的中医药机构。 目前承担国家科技部重大项目1项,卫生部大项目3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大项目9项,省政府大项目2项。打造全省乃至全国规模最大的中医肾病重点专科,以国医大师张琪教授为领军专家,建设成为技术力量最雄厚、中医特色最突出、医疗水平最高、设备最先进、影响最广泛的中医肾病专科。并创建我国长江以北惟一的一家中医儿肾专科。
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是我省惟一拥有国医大师的中医药机构,2009年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国医大师,授予全国30位德高望重、医术精湛的名医专家“国医大师”称号,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张琪教授获此殊荣。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拥有享受省政府和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最多的。拥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5名,其中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8名,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名。
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是我省第一个在应用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中,受到党和国家主要领导,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充分肯定和表扬的中医药机构。2009年甲流发生以后,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迅速研制出对甲流有防治作用的清瘟解毒系列中药制剂,广泛应用于疫区和医疗临床。共治愈确诊甲流患者155例,治疗流感患者约7700余例,其中治疗流感发热患者4100余例,进行甲流预防约6.1万人次,取得显著成绩。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人民日报内参》上对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应用中医药防治甲流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取得的成绩。与此同时,还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省卫生厅和省中医药管理局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誉。
自主创新,大力推进中药新品开发
近些年来在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卫生厅和省中医药管理局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利用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先后研制开发了“芩百清肺浓缩丸”、“复方青龙衣胶囊”、“血畅胶囊”等中药高科技产品,成为全省中药研发的一大亮点。
首先是在科研思路上创新。不搞小而全,只做大而精。针对中药抗支原体、中药抗肿瘤和中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大力研发科技含量高、剂型先进、具有独立知识产权、添补国内外空白的中药新品。通过科研思路的创新,使的新药研发水平进一步提高。
其次,是在科研机制上创新,建立面向市场的中药研发体系,走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道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根据省科技厅提出的《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若干意见》的指示精神,从科研的选题、立项到新产品的试制均以市场为导向,多方寻求合作伙伴,形成了以中药研发为核心,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中药研发体系,缩短了成果转化的周期,有效的回避了风险,为天合力药业、华雨药业、宝泉药业等多家企业解决了科研方法、制药关键技术和中试方面的技术难题。国家科技部组织的“重大新药创制项目”的招标工作。我省共有4个项目获得国家立项,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就占了3项,而且是都是产学研项目,其机制的创新性和技术的先进性受到国家科技部的高度重视和专家的充分认可,标志着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中药研发能力迈上一个新台阶。
第三,是加大中药研发投入力度。2005年投资1870万元在平房开发区建成7500平方米的现代化中药剂型改革中试基地,架起了实验室与大生产之间桥梁。对具有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的成果、论文或专著给予重奖;规定科研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的,单位报销50%学费;攻读博士学位的,单位全额报销学费;完善了相应的人才优惠政策,吸引生物工程、发酵、药理、仪器分析等学科高层次人才来工作,促进了学科间优势互补、交叉融合。
产学研结合,中药研究结硕果
在中药研究上,最值得称道的是抗肺炎支原体的中药新药—芩百清肺浓缩丸的研究。芩百清肺浓缩丸是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自主研发的我国第一个抗支原体肺炎的中药新药。Ⅲ期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该药对支原体肺炎有效率和治愈率均高于阳性对照药阿奇霉素近13个百分点,在减少复发率、减轻耐药性和抗生素的副作用及改善临床症状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该项目先后获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省发改委重大项目、省重大攻关项目、省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和国家发明专利。2010年该项目获省技术发明一等奖,这是省卫生厅直属单位近20年来首次获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现已经申报新药证书和生产批件。目前我国用于治疗支原体肺炎的阿奇霉素等红霉素族大环内酯类药物年销售额达120-150亿元以上,而且增长势头强劲.目前芩百清肺浓缩丸已转让我省天合力药业,预计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可投放市场,可部分替代阿奇霉素等抗生素,按市场占有率10-15%计算,单品种年产值可达15-20亿元以上,市场前景广阔,商机巨大,有望成为第二个双黄连。
还有抗肿瘤中药新药—复方青龙衣胶囊的研究。恶性肿瘤是对人类健康危害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消化系统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在各种系统恶性肿瘤中居首位。在80年代初,开发首个以青龙衣为主要原料的医院制剂,用于临床治疗消化系统肿瘤取得较好的疗效。复方青龙衣胶囊是以此为基础,历时30余年自主研发而成的治疗中晚期胃癌的中药六类新药,该药具有同类中西药无法比拟的抑瘤率高、镇痛效果好、提高免疫力、防扩散四效合一优势,其无成瘾性、强效止痛作用尤为显著,现正申报新药。该项目被列为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该药的产品附加值大,上市后将带动我省地道药材刺五加、青龙衣等资源的开发利用。
冠心病是世界上最大的流行病之一,按死因排序位居第一位。近年来,我国冠心病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血畅胶囊用于防治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将生物工程技术用于中药炮制,发酵工程和酶工程的有效结合,解决了有效部位稳定性和提取率的问题。血畅胶囊具有溶栓、抗凝及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三效合一”的治疗优势,全面防治CASI术后再狭窄。该药将生物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等生物技术手段应用于中药研发领域,提高了中药产品的技术含量,上市后将有效解决心脏支架术后患者长期服用西药的费用昂贵及副作用的局面。同时该药上市后将有力促进我省特色农产品大豆的深加工,市场前景广阔,商机巨大。
北药特色系列保健品开发和老牌中药名优产品的二次开发也很好的体现了这一思路。因为生活工作的压力增大,亚健康患者正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亚健康状态已经成为当今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隐形杀手。由于我省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气候特点,有利于各种道地药材生长和天然成分的积聚。我省独特的野生药材资源鹿茸、刺五加、防风、五味子、龙胆草、黄柏、林蛙、满山红等均具有良好的增强免疫力、滋补、降脂调压、改善睡眠、保肝补脾等功效,享誉国内外。以中医治未病的独特优势为立足点,以开发利用北药资源为宗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针对不同人开发了亚健康系列保健品。
在老牌中药名优产品的二次开发上,因为我省有许多具有北药特色的名牌产品,由于质量好、疗效确切深受患者喜爱,在国际市场享有很高的声誉,如刺五加、满山红、人参蜂王浆、护肝片等产品。近些年来由于各种原因使多数老牌名优产品在市场上逐渐消失,有的被新的品种取代,对老牌中药名优产品的二次开发,有成功率高、周期短、费用少、见效快的特点。为使一些老名牌产品重新为我省中医药产业创造出巨大效益,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对企业老品种进行再评价,进行剂型和制备工艺的改进、质量标准提升、增加临床适应症等研究。目前进行蒲公英药业的安脑片,省中医研究院制药厂的宁神灵、华雨制药的芪贝胶囊改剂型、质量标准提升研究。
弘扬中医中药文化,提升整体服务水平
多年来一直秉承医院发展目标、管理理念、服务质量和团队精神的提炼和整合,塑造优良的行业作风,全力打造“祖研”优质服务牌,加强中药研发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我省医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2009年在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下,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中药研发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单位。平台建设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中药新药研发平台建设。(2)药物安全评价服务平台建设。(3)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平台建设。(4)科技合作平台建设。(5)名牌产品二次开发技术服务平台建设。(6)名老中医的经方验方,如民间验方的收集整理研发。(7)中药剂型改进技术和我省药材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等。中药研发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发挥中医药科研优势,而且有利于整合我省中医药的科研、技术和人才资源为企业服务,促进我省中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在此基础上,以为患者提供优质的中医药服务,在职工中提倡积极向上、和谐奋进的良好风尚来推动中医药文化建设。先后组建了中风康复中心、中医肾病研究室、小儿肾病科和中医保健馆等,广泛开展中医诊疗、中医治未病和中医药浴、足疗、按摩、刮痧、拨火罐、心理治疗等预防保健等方面的服务。充分利用医院大厅、走廊、候诊区、住院处及庭院等区域,从中医药的起源、基本知识、特色疗法、养生保健方法、名医名家等方面展示中医药文化,进行中医药知识宣传。悬挂“大医精诚”、“医乃仁术”、“博大精深”等宣传板300余块。通过这些平面装饰,营造氛围、弘扬历史、传播理念、崇尚医德、宣传知识、介绍方法、彰显特色。
医院实施素质工程和“医术好、服务好、形象好、群众满意”的“三好一满意”工程,每年都举行有文化特色的新春联欢会、排球赛和职工郊游等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满足职工群众求知、求美、求乐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快速发展提供不竭动力。